王鑫(左)與團隊成員在實驗室里討論。 受訪者供圖
在全球范圍內,每3秒就會新增一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而在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約有1000萬人。這種病俗稱“老年癡呆”,表現之一是認知障礙,患者也被稱為“困在時間里”的人。
(相關資料圖)
100多年來,科學界和醫(yī)學界持續(xù)尋找阿爾茨海默病的有效療法,但由于療效、副作用和其他挑戰(zhàn),研究進展并非一帆風順。
如何解救“困在時間里”的人?近日,廈門大學醫(y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鑫教授團隊,在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上發(fā)表了他們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新靶點β2-微球蛋白。
此前,在今年3月,王鑫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發(fā)表研究論文,提出β2-微球蛋白可能參與唐氏綜合征等多種認知障礙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團隊的一系列研究,為破解阿爾茨海默病療法的理論謎團帶來了曙光。
被“忽略”的β2-微球蛋白
王鑫團隊的新發(fā)現,要從唐氏綜合征的研究說起。
β-淀粉樣蛋白在腦內堆積,被認為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病因。而學術界早已確認,唐氏綜合征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得多。
研究表明,唐氏綜合征患者的細胞中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該染色體上正好有負責生成淀粉樣蛋白的基因。
“唐氏綜合征患者到40歲時,大腦就會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非常相似,比如出現淀粉樣斑塊;到了60歲,近75%的唐氏患者最終發(fā)展成了阿爾茨海默病?!蓖貊握f。
在海外留學時,王鑫便對唐氏綜合征的致病機制有了研究興趣。2015年,他回國建立實驗室,專注于解析唐氏綜合征和阿爾茨海默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2017年,王鑫團隊發(fā)現了一個對唐氏綜合征至關重要的病理因子——β2-微球蛋白。2018年,團隊“兵分兩路”,一隊繼續(xù)解析β2-微球蛋白在唐氏綜合征中的作用,另一隊則同步開展了β2-微球蛋白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致病機理研究。
有此思路,亦是因為近20年來,靶向清除β-淀粉樣蛋白的藥物研發(fā),失敗率驚人,促使王鑫嘗試尋找其他的替代靶點,而對唐氏綜合征的研究給了他很多靈感。當王鑫檢索β2-微球蛋白的信息時,吃驚地發(fā)現,這竟然也是一種淀粉樣蛋白。
β2-微球蛋白被忽略,可能是因為它通常在大腦之外的疾病被提及,如肝炎、腎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和免疫性疾病等?!按蠹也]有意識到,在大腦中,β2-微球蛋白也是個潛在的阿爾茨海默病‘參與者’?!蓖貊谓忉尩馈?/p>
這是一條全新的賽道。“β2-微球蛋白或許是繼β-淀粉樣蛋白后,尋找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方案的關鍵切入點。”王鑫希望,通過挖掘唐氏綜合征致病機理這個“寶藏”,從中找到可能同時治療兩種疾病的方法。
小鼠的“水迷宮”實驗
β-淀粉樣蛋白和β2-微球蛋白均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因素,但摸清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性,卻讓王鑫團隊苦惱了兩年多時間。
剛開始,他們也走了不少彎路。在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腦中,β2-微球蛋白是否僅僅增加了淀粉樣蛋白斑塊?類似這樣的實驗,王鑫團隊在小鼠身上做了一輪又一輪。
直到2021年,機械性的實驗令王鑫如夢初醒:或許,β2-微球蛋白并非只是簡單增加腦中β-淀粉樣蛋白含量,而是二者“共謀”,如同“腦海中的橡皮擦”一樣,擦除了記憶……
實驗室里,小鼠給了他們振奮人心的答案。
兩組小鼠在“水迷宮”里接受“考題”——它們被放置在水中,需要自行找到水面上的平臺休憩。游泳對它們而言原本并非難事,健康的小鼠經過訓練,能夠根據顯眼的標志找到相對應的平臺。
實驗中,一組小鼠的腦里被去除了β2-微球蛋白,另一組則是正常小鼠。當注射β-淀粉樣蛋白到小鼠腦中后,前者的學習記憶不受影響,后者卻找不到上岸的路了!
“這意味著,β-淀粉樣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的結合,產生了非常強的神經毒性?!蓖貊握f。
而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的模型小鼠,因為學習記憶缺陷,無論經過多久的訓練,都無法上岸,即無法通過行為學測試。
因此,王鑫團隊又開展了這樣一個實驗:通過靜脈注射抗體藥物,清除阿爾茲海默病模型小鼠血液中的β2-微球蛋白,患病小鼠也能達到普通小鼠的學習記憶水平,終于自行上岸了!
“也就是說,之前我們都以為,淀粉樣蛋白產生神經毒性是β-淀粉樣蛋白的‘獨角戲’,實際上是β-淀粉樣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的‘雙人舞’!”王鑫說。
對抗“腦海中的橡皮擦”
小鼠的“水迷宮”實驗,是王鑫團隊從行為學得到的證據。團隊還從病理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等層面,全面研究了β2-微球蛋白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功能。
團隊發(fā)現,接受靜脈注射較少量抗體藥物的小鼠,其腦內淀粉樣斑塊顯著減少;不僅如此,它們的神經突觸鏈接強度顯著增加了?!巴挥|是神經細胞間聯(lián)絡的橋梁,數量愈多代表神經網絡連接愈緊密,愈不容易失智。”王鑫說。
長期以來,學術界和制藥企業(yè)僅針對β-淀粉樣蛋白展開了海量的研究,而β-淀粉樣蛋白幾乎只存在于腦部?!盀榉乐褂泻ξ镔|從血液中進入大腦,人腦中有一種特殊的膜狀結構叫‘血腦屏障’,如同‘護城河’,把大分子藥物(如抗體)牢牢擋在外面。”王鑫說,要想腦部藥物達到治療濃度,通常需要加大用藥劑量。
但大劑量抗體注射,一方面為患者帶來昂貴的治療費用,另一方面也會引發(fā)腦炎和腦出血等嚴重不良反應。
β2-微球蛋白則不然,它可以在血液和腦部之間“穿梭自如”,清除它不必再大費周章。只需要清除血液中的β2-微球蛋白,就可以達到作用于腦部的目的,避免了更多不良反應。
“β2-微球蛋白是我們免疫系統(tǒng)中一個很重要的蛋白,不能只是簡單清除掉?!蓖貊螆F隊還在繼續(xù)努力,試圖在不影響免疫功能的情況下,尋找干擾β-淀粉樣蛋白與β2-微球蛋白結合的方法,達到安全治療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王鑫團隊的這一發(fā)現,重新檢視了淀粉樣蛋白學說,并對β-淀粉樣蛋白的神經毒性理論作出了重要的補充。
“就好像頭痛不一定醫(yī)頭,遠水也可以救近火。”王鑫說。(記者 林霞)
標簽: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