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游監(jiān)管必須逐漸從搭框架向堵缺口的方向來邁進,以此來鞏固防沉迷的成果。
“網游企業(yè)晝伏夜出為未成年人服務”、“套用其他游戲版號運營‘同名’游戲”、“拿收到授權的網游‘加戲’私加低俗內容”,這些網游“騷操作”你碰到過嗎?近日,記者在調查時發(fā)現,部分游戲依然無需實名認證,打開即可玩耍,更談不上時間限制。
近幾年為了避免青少年游戲沉迷,政策層面的監(jiān)管力度不斷加強。然而從媒體報道來看,這些呵護未成年人的防沉迷措施,被不少網絡游戲突破了。比如,一些繞過監(jiān)管審批,偷偷發(fā)行運營,不能在應用商店上架,就以二維碼掃碼下載的方式在網上宣傳;還有的游戲,根本沒有落實實名制的要求,可以隨意注冊,自然也不受“限時令”的約束。此外,套用游戲版號,虛構審批信息,拿收到授權的網游私自添加低俗內容等等,各種亂象不一而足。
而這些違規(guī)運營的游戲,往往是一些小型游戲公司的“作品”。它們規(guī)模更小,玩家基數更少,推廣和運營的方式更加隱蔽,治理起來也更難。
但越是如此,越應該進一步完善現有的防沉迷體系。一方面,要依據現在的過審名單,對那些未經審批就擅自上架運營的游戲,加大排查力度。另一方面,對于發(fā)現的違規(guī)問題,必須有嚴格的執(zhí)法整治措施,該刪除下架就刪除下架,該重罰就重罰。網游監(jiān)管必須逐漸從搭框架向堵缺口的方向來邁進,以此來鞏固防沉迷的成果。
前不久,《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再次公開征求意見,涉及網絡游戲監(jiān)管,意見稿對于青少年模式、游戲時段時長等,作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將網絡游戲監(jiān)管納入到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之下進行再升級,這將進一步夯實現有的防護成果。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熊志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