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龍生活的年代,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此前一些研究認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導致植物長得更快,但營養(yǎng)價值降低。近日,英國和德國研究人員在英國《古生物學》雜志上發(fā)表論文說,他們模擬1.5億年前的大氣環(huán)境,種植蜥腳類恐龍愛吃的植物,發(fā)現這些巨型素食者的營養(yǎng)狀況比原先認為的要好。這個消息激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心,侏羅紀時代的素食恐龍伙食情況到底如何呢?
恐龍的素食菜單上寫著啥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說,蜥腳類恐龍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動物,這類恐龍有著長脖子、長尾巴和粗壯的四肢,體長可達30多米。
今天人們描繪恐龍世界時,常常出現大片草原地貌。其實在恐龍滅亡之后以草本被子植物為主體的草才開始出現。在侏羅紀時期,地球陸地表面,主要由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覆蓋。
那時的蕨類植物可以長到數米高。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大樹,主要是松柏類和銀杏類。在森林中層,樹蕨讓位給同樣擁有大型羽狀葉片的蘇鐵類植物,而低矮的真蕨類植物占據地表,將地面覆蓋得郁郁蔥蔥。
在白堊紀中期,一些小型的種子蕨(裸子)植物,用類似葉狀的結構將種子包裹起來——進化出最早的被子植物,并在白堊紀晚期演化出美麗而芬芳的花朵。這時,開花的被子植物與松柏、銀杏和蕨類等組成森林植被。而植食性恐龍就是以這些蕨類、銀杏等為食的。
植食性恐龍吃飯時什么樣
植食性恐龍牙齒沒有分化,不具備咀嚼功能,因此它們并不對食物進行咀嚼,而是直接吞咽。
在很多恐龍的胃中存有幾十顆石頭,大小不一,小的有雞蛋大小,大的如拳頭,這就是“胃石”。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侏羅紀地層中挖出的一條地震龍的肋骨間,科學家竟然找到230顆胃石。
胃石在恐龍消化食物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會把恐龍吞下的大塊食物在胃里弄得更加細碎,以促進食物更好地消化。
飯量是否有你想的那么大
一般認為,恒溫動物的飯量與體重成正比。哺乳類動物的飯量大概為體重的10%,這樣才能夠維持體溫和體能。一頭4噸重的大象,一天要吃300千克以上的食物。有些植食性恐龍體重高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如果它們每天的飯量也按10%來計算,那簡直是無法想象的。事實上,這些恐龍只要每天進食體重1%的食物,就可以保證正常生活。
從10%到1%,差別怎么會那么大呢?賈松海介紹,秘密就在于植食性恐龍龐大的身軀,身體中固有的能量多,進食只要維持基本需要就可以了。而且哺乳動物吃下的食物大部分都用來維持體溫,而很多恐龍是變溫動物,不需要維持體溫,所以食量也不會那么大。
熱門
關于我們| 廣告報價| 本站動態(tài)|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所有| 信息舉報|
聯(lián)系郵箱:905 144 107@qq.com
Copyright©2011-2020 m.09115.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