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西安交大一附院成功實施首例自體血小板線粒體移植
西安11月29日電(王睿 陳佳琦)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麻醉手術部、心血管外科等多學科合作,為一名重癥冠心病患者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心臟搭橋術)時成功實施自體血小板線粒體移植術。據文獻檢索與查新報告,目前尚未見自體血小板線粒體移植應用于CABG患者的報道。
缺血性心臟病,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一位。其中,約90%的缺血性心臟病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冠脈狹窄或閉塞所致。對重癥冠心病患者來說,心臟搭橋術是首選治療方式。但據統計,心臟搭橋術后30天內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可達4.1%,圍術期重癥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高達8.3%,其發(fā)生可導致心臟搭橋手術患者1年內死亡率增加5倍。
科學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以下簡稱心肌損傷)是導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治療心肌損傷以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成為保護心臟搭橋手術患者生命健康、促進其快速康復的核心路徑。心肌是高耗氧器官,線粒體約占心肌細胞總體積的32%,線粒體損傷是心肌損傷發(fā)生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由于線粒體的作用機制復雜,常規(guī)冠心病治療方案無法治療線粒體損傷,現有線粒體修復藥物也很難全面修復線粒體功能和形態(tài),進而無法有效改善心肌損傷。因此,探索將線粒體整體移植至心肌缺血區(qū)的線粒體移植方法,以全面替代、修復損傷線粒體結構與功能從而治療心肌損傷,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此前,國外已開展了線粒體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損傷的研究,但多集中在動物實驗,目前10項線粒體移植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動物研究,均顯示線粒體移植可以挽救缺血心肌能量供應,促進損傷心肌修復,顯著減少心肌梗死面積和心臟梗塞/風險區(qū)域比值,增強缺血心肌功能,提高心臟射血分數。通過文獻檢索,目前僅有國外兩篇線粒體移植應用于臨床的報道,均來自美國波士頓兒童醫(yī)院,將線粒體移植應用于嬰幼兒,由于患兒開胸心臟手術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造成患兒心源性休克需要體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療,線粒體移植明顯改善患兒術后心室收縮功能,顯著提高患兒脫離ECMO成功率,降低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但是,這兩篇線粒體移植應用于小兒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所用的線粒體來源于患者腹直肌,獲取方式創(chuàng)傷大,不僅會造成取材部位腹直肌損傷,且取材量有限,不利于技術的臨床應用與轉化。
西安交大一附院麻醉手術部王強團隊長期致力于研究線粒體移植在器官保護中的作用,并發(fā)表了系列研究成果。2020年,團隊率先成功提取源自自體血小板的線粒體,證實血小板線粒體移植可有效改善模型小鼠的腦缺血損傷與認知功能障礙。在此基礎上,王強教授提出將自體血小板線粒體移植應用于心臟搭橋手術患者,先后與多學科專家團隊開展研究,并通過了倫理委員會論證。
患者張先生為重癥冠心病患者,合并有心臟瓣膜病、高血脂、高血壓、腔隙性腦梗等多種疾病,必須進行心臟搭橋術以挽救生命,給予患者自體血小板線粒體移植有望挽救缺血心肌細胞,提高心肌存活率,改善患者轉歸。
10月21日上午8時,麻醉手術部、心血管外科、輸血科、超聲醫(yī)學科、血液內科等多學科專家共同努力,成功為張先生(化名)施行了心臟搭橋術,并在術中開展自體血小板線粒體移植。首先,輸血科教授王寶燕采集了患者自體富集血小板血漿(PRP),王強教授團隊立刻進行血小板線粒體分離、純化。期間,心血管外科閆煬教授團隊同時進行心臟搭橋術操作。術中,閆煬教授與王強教授緊密配合,于心尖處等特定部位進行自體血小板線粒體注射,注射過程中、注射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不良反應、心功能恢復良好。術后一周,患者多項心臟指標顯著提升,表明自體血小板線粒體移植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患者恢復情況理想,已順利出院并定期進行術后隨訪。
據介紹,此次成功開展自體血小板線粒體移植應用于心臟搭橋手術患者的新探索,在改善患者心肌功能、加快患者愈后康復上取得了預期成果,為團隊下一步開展自體血小板線粒體移植應用于心臟搭橋手術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奠定了堅實基礎。團隊將持續(xù)不斷努力,通過臨床研究進一步明確自體血小板線粒體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力爭在該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并將這一治療技術向全世界推廣,促進更多危重癥患者康復。(完)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