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丝袜综合,大陆老熟妇性,中国老女人AV,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環(huán)球頭條:到鎮(zhèn)海樓探尋千年廣繡的前世今生
發(fā)布時間:2023-03-06 08:55:16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當前位置: 主頁 > 資訊 > 國內 > 正文

回溯最早有文獻可考的記載,廣繡的誕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時間。百年風云流變讓我們告別了廣繡的輝煌過去,同時也迎來了更加充滿生機活力和希望的未來。


【資料圖】

與蘇繡、湘繡、蜀繡齊名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廣繡歷史源遠流長,在明清時期已逐漸發(fā)展為民間的一項重要的手工業(yè)產品。憑借多變的針法、明麗鮮艷的用色、飽滿繁復的構圖以及充滿嶺南特色的如意圖案,廣繡不僅成為當時國人日常生活中裝飾品與實用品的精致點綴,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廣貨漂洋過海遠售歐美,深受外國消費者喜愛的“外銷繡品”。

近日,由廣州博物館主辦的“色絲繡艷——廣州博物館藏花鳥織繡展”在鎮(zhèn)海樓展區(qū)專題展廳展出。據悉,本次的展品是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廣州博物館通過出土挖掘、調撥移交、征集購買、接受捐贈等途徑積累的兩千余件織繡類藏品中的精華。

步入展廳,帶有素雅暗花的墻面上題著一首打油詩:“誰遣天孫降云霄,織出人間錦繡絳。金針巧弄傳心語,彩線暗度勝筆描。翩若群鳥爭翔翥,艷似眾芳競窈窕。寄言蓬山瀛??停L物可如此處嬌。”在精選的68件/套的展品中,不僅有具有異國風情的“馬尼拉披肩”,還有五百年前的廣州刺繡作品金線繡麒麟補子,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融合中西的刺繡珍品。正如詩中所云,觀眾可以從本次展覽中領略到明清時期我國織繡工藝之精妙絕倫和鼎盛發(fā)展,見證廣繡悠久的歷史發(fā)展脈絡。

一窺五百年前精巧繡工

回溯歷史上最早有文獻考證的記載,廣繡這項民間工藝的誕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時間。唐代蘇顎《杜陽雜編》中,記載了唐代南海(今廣州番禺)有一位繡織技藝卓絕的少女盧眉娘,年方十四,做出來的繡品已經工巧無比,甚至還能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發(fā),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唐順宗皇帝嘉其工謂之神姑”。連唐代的皇帝都對這位來自民間的廣繡織女贊不絕口,可見當時的民間工藝水平已非同一般。

北宋時期,廣東的桑蠶生產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的蠶絲基地,出現了織土綢的機戶、機坊,其中順德龍江生產的絲織品——玉階、柳葉還一度成為貢品。到了南宋,廣州成衣店坊興起,它們有的繡制官員服飾,有的承制婚嫁衣裳、壽衣殮裳,各店坊互爭生意,各有精工絕活。

及至明代,廣繡已經更上一層樓,發(fā)展為民間一個重要的手工業(yè)行業(yè)。當時有一位增城女子陳瑞貞,因擅長刺繡又精通經書,被選入宮成為專管刺繡的女官。明代的文人墨客最喜選擇花鳥題材入詩入詞,但事實上“花鳥”也是這個時期的人們裝點衣飾的重要紋樣。繡工們以精巧的構思、純熟的技藝、多變的針法,運絲如筆,將大自然中生機盎然的飛鳥禽蟲與色彩妍麗的花草樹木繡入衣飾,制作出一批神韻靈動、托物寓興的織繡品。同時間,廣繡還踏出了國門,成為當時出口的主要手工藝品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獻給國王,得到國王重賞,廣繡之名遂傳至歐洲。

而本次“色絲繡艷”展覽的頭號展品,正是一件來自明代的“金線繡麒麟補子”。這件有近五百年歷史的文物是1956年在廣州梅花村的明代廣東南海縣人戴縉夫妻墓中出土的文物。戴縉曾任明化成年間右都御史、南京工部尚書等職。這方補子是他所穿的第二層殮服的胸、背部其中一方,運用金線平繡等針法繡制,麒麟側身坐像,獅身、鹿角、圓目、尖耳,顎鬢上沖,前肢直撐后肢屈曲,后背有火焰飄飛,四周簇擁如意祥云,立體生動而且威風凜凜。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曾玲玲還指出,本次展覽是這件珍貴藏品自上世紀50年代出土入藏后的首次展出,讓觀眾得以一探五百年前廣州刺繡的工巧精妙。

外銷內貢成就廣繡盛世

清代迎來了廣繡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廣州、佛山等地的繡坊、繡莊成行成市,僅廣州就多達50多家,分布在狀元坊、新勝街、沙面一帶,從業(yè)人員達三千多人。乾隆年間,廣州更是出現了職業(yè)化的“錦繡行”。而由于在1757年至1842年,清政府只開放粵海關,讓廣州成為全國唯一的通商口岸,此舉使得廣州的外銷絲織品發(fā)展迅速。許多來自歐洲國家的外貿公司專營東方貿易,從廣州出口批量生產繡品,還來樣訂制許多特殊圖案的服飾。旺盛的外銷內貢需求,成就了一段廣繡的全盛佳話。

鼎盛時期的廣繡,應不同群體和用途需要,形成了豐富的品類和風格。不僅在褂裙衣衫上可以尋覓得廣繡的綴飾,就連用于文房裝飾的掛屏、扇面、鏡心、窗簾、臺布、椅搭等許多日常生活用品上都有廣繡的裝點。而紋樣是織繡的靈魂所在,明清時期的織繡是“紋必有意,意必吉祥”。人們喜歡將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寄托在吉祥如意的草木花鳥紋樣之上,深具傳統(tǒng)民俗特色。

本次展覽中有一套名為“紅木雕八仙框白緞地繡花鳥紋掛屏”,四件掛屏均以白緞地設色織繡,題材分別是“祿壽同春”“丹鳳朝陽”“孔雀開屏”“錦上添花”。其中,“祿壽同春”以鹿為主題,旁有松樹虬枝蜷曲蒼勁,一對綬帶鳥立于松枝之上,樹下湖石旁雜植竹石、靈芝。梅花鹿或相互偎依,或一家三口在松樹下小憩,寄寓了長壽安康、和樂美滿之意。細看之下還可以發(fā)現,這件掛屏的左下角落有“廣東”“彩元繡莊”款。據館方介紹,清代時期的彩元繡莊老鋪及分鋪位于當時廣州城南繁華的雙門大街、雙門底一帶,主營貢品和各省官服及相關配飾。這套掛屏曾入貢清宮,直至1960年代由故宮博物院撥交給廣州博物館收藏。

中西合璧的多元之美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交流與融合,中國傳統(tǒng)花鳥紋織繡的使用和創(chuàng)意也有了空前的發(fā)展。流行于清代婦女衣袖口的裝飾“挽袖”,通??p綴在衣袖的內側,使用時需要將衣袖卷起外翻,不僅可以起到保護衣袖的作用,還十分時尚美觀。而在清末民國年間,這些精美的挽袖、補子由于深受西方人的喜愛,還被改制為西方人更常用的托盤、鏡框、攢盒、手袋等實用物件,繼續(xù)起到美化裝飾生活場景的作用。在本次展覽中,白緞地繡鶴鹿同春紋挽袖改鑲裝飾托盤、刺繡花卉紋挽袖改畫琺瑯攢盒等多件由廣繡繡片改裝的外銷織品,也能讓觀眾們欣賞到這種融匯東方美學和西方實用價值的特殊精品。

相信對西班牙傳統(tǒng)舞蹈弗拉門戈有了解的讀者會記得,女舞者的身上常常會搖曳著長尾裙擺和一條繡花披肩。作為弗拉門戈舞者標配行頭之一,那條上下翩飛的披肩名為“馬尼拉披肩”,但實際上它還有個名字是“中國披肩”,其上精美的刺繡亦是源自廣繡。在西方社會,搖曳生姿具有東方元素的中國披肩是時尚女性的重要服飾之一,它不僅是女性社會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種藝術化彰顯自我的表達。清代有大量的廣繡工藝品從廣州銷往西方,由于運輸途中要經過菲律賓馬尼拉港中轉,因此在西方國家這些廣繡繡制的披肩就擁有了兩種不同的稱呼。1772年前后,廣繡披肩在歐洲的年銷量多達8萬余條,此后銷量更是與日俱增,時至今日依然是暢銷歐洲的時尚配飾。

本次展覽中就有一件清末民初時期的“白綢地白線繡花卉紋披肩”正是以嶺南傳統(tǒng)刺繡技藝結合西方審美情趣制成的廣繡精品。整件披肩以單一白色絲線繡制,主紋飾是由佩斯利紋飾組成的大西洋花卉,呈現四角對稱,用咬針、鋪針、扭針等針法表現花卉的飽滿綻放與花枝的舒卷自如,披肩周邊還綴有馬尼拉披肩經典特色的細長流蘇。據館方介紹,這件披肩的制作時間約在1860年至1870年左右,此類單色白綢地披肩通常為西班牙人定制的新娘嫁妝,有時也會在其上繡制家族紋章。

如今,百年風云流變讓我們告別了廣繡的輝煌過去,同時也迎來了更加充滿生機活力和希望的未來。2006年,廣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在收藏拍賣市場中,明清外銷藝術品以及廣繡作品雖然所占份額不大,但近年也在不斷升溫。在2015年3月的華藝國際春拍中,一件清代乾隆年間的“廣繡花鳥屏風”以115萬元人民幣成交,這件拍品成為了廣繡歷年拍賣成交價格最高的一件。隨著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民間力量的推動,相信廣繡作為藝術品的價值將被持續(xù)發(fā)掘,而這顆閃耀在南粵大地上的嶺南明珠,也將迎來可期的未來。

標簽: 廣州博物館 五百年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