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材料界的革命?可編程的超材料應算其中。據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版日前發(fā)表的一項研究,瑞士科學家團隊研發(fā)一種可以寫入、存儲并讀取以機械形式編碼數據的技術。正如硬盤給計算機系統(tǒng)帶來的革命性巨變,這種機械式編碼超材料將能讓柔性機器人、工程材料進入全新的發(fā)展階段,并將廣泛助力于需要遠程調制設備結構參數的領域。
數字存儲系統(tǒng)是計算機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熟悉的硬盤,就可用來寫入和讀取存儲于磁極中的數據,而磁元是硬盤的基單元,通過機電讀寫頭更改磁元的值就能寫入新數據;反過來也可以讀取磁元的值。在這樣的系統(tǒng)中,數據可以輕易地存儲卻又不會輕易的喪失,哪怕裝置幾年不通電,也不會丟失數據。
現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依據此原理研發(fā)了一種機械式編碼的裝置,不過位元不是磁介質,而是一種執(zhí)行離合動作的非穩(wěn)態(tài)薄殼,通過極快速改變彎曲狀態(tài),由一種穩(wěn)態(tài)切換至另一穩(wěn)態(tài);同時,按二維陣列排列的機械位元能調整裝置的整體結構參數。
簡單來說,此次開發(fā)的是一種由機械式位元組成的新裝置,類似計算機硬盤里的磁位元,但其不但可以輕易寫入、長久存儲并隨時讀取以機械形式編碼的數據,而且編碼所含信息可以用來調整裝置結構參數。
這是超材料領域的實用范例,一直以來,用超材料存儲和提取非易失性數據的目標都是“難以捉摸”的狀態(tài)。而此次成果為超材料工具集帶來了值得關注的擴展,對于廣大需要在運行中控制系統(tǒng)剛性和能量密度的工程應用具備重要應用潛力,同時,這一成果將能給超低功耗主動式超材料帶來新的設計方案。在下一步研究中,團隊將會讓該系統(tǒng)的36個位元轉化為3D結構并加以微型化以及規(guī)?;?。
《自然》文章評價稱,該成果作為超材料遠程可編程裝置的早期實例,為未來直接處理數據、執(zhí)行計算和學習的材料打開了一扇大門。
總編輯圈點
超材料,是一種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材料。人類對材料的幾何結構進行重新設計,賦予它們一些奇異的甚至超出想象的反常特質。它們的應用,能給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能源等眾多領域帶來改變,并催生出新的產業(yè)。文中提到的超材料是一種可編程的材料。所謂可編程,就是遵循一套規(guī)則,通過改變“輸入”,就能改變“輸出”。超材料的功能可以根據需要重新編程,聽起來更加“腦洞大開”。這還是一項比較早期的成果,但為接下來更多的奇思妙想開啟了通路。(記者 張夢然)
標簽: 可編程機械超材料
熱門